鲁虺人文搜索
输入关键词:
推荐: 人文 文化 传媒 土耳其 语言翻译

鲁虺人文搜索 / 后缀为.er的厄立特里亚国家顶级域名根上一个 查看全部 下一个

后缀为.er的厄立特里亚国家顶级域名根

后缀为.er的厄立特里亚国家顶级域名根


 
 
由于互联网的进步新顶级域名的发展,在撰写本文之日从管理域名的一个机构ICANN(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获悉全世界目前有1555个根域名后缀,其中向非营利性的国际组织ICANN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提交该.er域名的提案发起组织管理运营方是Eritrea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Corporation (EriTel)。该机构目前申请管理着1个域名根。

 

 
 
 Delegation Record for .ER
Sponsoring Organisation

Eritrea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Corporation (EriTel)
11 sematat street
Asmara Central Zone 234
Eritrea
Administrative Contact

Moa Tedros
Eritrea Telecommunication Services Corporation (EriTel)
11 sematat street
Asmara Central Zone 234
Eritrea
Email: moa_tedros05@yahoo.com
Voice: +291 1 200339
Fax: +291 1 120938
Technical Contact

Eng. Mekonneen Fessahazion
Ministry of 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
Egri Mekel Street
Asmara Central Zone 4918
Eritrea
Email: mokiefzn@gmail.com
Voice: +291 1 189193
Fax: +291 1 185019
Name Servers

Host Name IP Address(es)
sawanew.noc.net.er 196.200.96.1
zaranew.noc.net.er 196.200.96.2
er.cctld.authdns.ripe.net 193.0.9.72
2001:67c:e0:0:0:0:0:72
Registry Information

Record last updated 2012-07-18. Registration date 1996-09-24.
 
 
和后缀为.er相关的顶级域名网站链接

 

 

[img]http://mini.s-shot.ru/1024x768/400/jpeg/?http://www.2mfa.cn/search/site.asp?sort_id=&keyword=u:.er[/img]
 


http://www.2mfa.cn/search/site.asp?sort_id=&keyword=u:.er
 

 

 

 
[img]http://mini.s-shot.ru/1024x768/400/jpeg/?http://www.2mfa.cn/#/?q=site:.er[/img]

http://www.2mfa.cn/#/?q=site:.er

 

 

 
[img]http://mini.s-shot.ru/1024x768/400/jpeg/?http://www.guanfu.org/#/?q=site:.er[/img]
http://www.guanfu.org/#/?q=site:.er

 

 

 


 
[img]http://mini.s-shot.ru/1024x768/400/jpeg/?http://www.guanfu.net.cn/#/?q=site:.er[/img]
http://www.guanfu.net.cn/#/?q=site:.er

 

 
 


[img]http://mini.s-shot.ru/1024x768/400/jpeg/?http://www.guanfu.pw/?q=site:.er[/img]
 

http://www.guanfu.pw/?q=site:.er

 

 
 

 

 [img]http://mini.s-shot.ru/1024x768/400/jpeg/?http://www.2mfa.com/?q=site:.er[/img]

http://www.2mfa.com/?q=site:.er

 

 

 

 

[img]http://mini.s-shot.ru/1024x768/400/jpeg/?http://www.sack.ren/?q=site:.er[/img]
 

http://www.sack.ren/?q=site:.er

 

 

[img]http://mini.s-shot.ru/1024x768/400/jpeg/?http://www.zhangou.pw/?q=site:.er[/img]
 

http://www.zhangou.pw/?q=site:.er

 
 

 

 
[img]http://mini.s-shot.ru/1024x768/400/jpeg/?http://www.9kz.org/?q=site:.er[/img]
 

http://www.9kz.org/?q=site:.er

 

 

 

[img]http://mini.s-shot.ru/1024x768/400/jpeg/?http://www.guanfu.hk/?q=site:.er[/img]
 

http://www.guanfu.hk/?q=site:.er

 

 

 

 

[img]http://mini.s-shot.ru/1024x768/400/jpeg/?http://www.luhui.net/#/?q=site:.er[/img]

http://www.luhui.net/#/?q=site:.er

 

 

 

 

 

 
[img]http://mini.s-shot.ru/1024x768/400/jpeg/?http://www.luhui.net/webhp/search.asp?keyword=u:.er[/img]

http://www.luhui.net/webhp/search.asp?keyword=u:.er

 
 

 


根据IANA的域名分类,域名一共分为以下几种。

支持组织(sponsored)类域名:发起赞助的域名, 一共15个。一般就是政府、军事、教育机构之类的专有域名比如:.gov、.mil、.edu之类的。
国别地理(country-code)类域名:一共311个。全世界每个地区都有一个代表自己地区的域名,比如中国的.cn域名,美国的.us域名。也就是说在域名界里,全世界分为若干个地区,这个不一定是按国家分的,某个地区也会有自己的域名。比如中国香港的.hk域名、中国台湾的.tw域名、繁体中国.中國域名、简体中国.中国域名等。
通用类别(generic)类域名:一共1214个。其中包括.com、.net之类的通用顶级域名,也包括了自2011年才开始的各种新顶级域名。由于IANA把新顶级域名和通用域名合到了一起,为了单独统计出新顶级域名的数量,我们查询了第三方的新顶级域名统计网站Ntldstats。
通用限制(generic-restricted)类域名:一共3个,分别是.biz、.name和.pro。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类域名:一共就.arpa一个。该域名由Internet Architecture Board (IAB)(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建立的计算机网)沿留的名称,被用于互联网内部功能,可能这是美国自己内部用的一个域名吧。
试验测试(test)类域名:一共12个。IANA对这个分类的标注就是“TEST”,用途试验测试。


 

附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公布的最新根域名数据表 http://www.iana.org/domains/root/db
 
 
 
最新根域名网站数据大全 http://www.luhui.net/luhui.asp?luhuiSpider=domainname

 


到期域名删除名单
http://www.luhui.net/url/expirationdomainname.asp

 

 

鲁虺:“上网就是搜索,分类方便生活,科技革新现状,服务改变未来,我们若能更妥善地把海量信息利用好,实在已经改变了世界”。

 

 

 

 

 国名: 厄立特里亚国(The Commonwealth of eritrea)。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旗面由三个三角形构成,靠近旗杆为红色等腰三角形。红色部分中有一个由三枝黄色橄榄枝构成的圆形图案。红色象征为争取独立解放而斗争,绿色象征农业和畜牧业,蓝色象征国家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财富,黄色象征矿产资源,橄榄枝象征和平。

  国徽:呈圆形。圆面上绘有一只骆驼,圆周以花冠和饰带装饰,下方的饰带上写着厄立特里亚的国名。

  面 积: 124320平方公里。

  人 口:450万

  语 言: 官方语言为提格雷尼亚语、阿拉伯语和英语,其他通用语言有阿姆哈拉语和意大利语。

  宗 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

  货 币: 厄立特里亚纳克法

  国庆节: 4月27日

  首 都: 阿斯马拉(Asmara),人口约40万。

  国家元首 :全国政治和经济发展委员会主席兼共和国总统伊萨亚斯·阿费沃基(IssiasAfwerki),1993年5月22日当选,1997年上半年连任。

  独立日:5月24日(1993年)

自然地理

厄立特里亚地图
位于东非及非洲之角最北部,西与苏丹接壤,南邻埃塞俄比亚,东南与吉布提相连,东北濒临红海,海岸线长1200公里,隔海与沙特阿拉伯、也门相望,扼连接欧、亚、非海上通道的咽喉──曼德海峡,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境内中心地带为海拔1800~2500米的高原,向西至苏丹逐渐倾斜,向东至红海平原陡降。草原与半荒漠广布,沿海有狭长平原,海滨多珊瑚礁。最大的河流是马雷布河,全长440公里,流域面积23455平方公里。高原地区气候温和,凉季(12月至次年2月)气温为15℃,热季(5月至6月)气温为25℃。东部和西部平原地区气候炎热,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高原和西部地区全年降雨量为1000~2000毫米。东部除阿斯马拉东北有一狭长的多雨带外,大部分地区雨量不足,尤其是红海沿岸平原,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干旱,呈沙漠状态。
民族

  共9个民族,分别为提格里尼亚、提格雷、希达赖伯、比伦、库纳马、纳拉、萨霍、阿法尔、拉沙伊达。其中,提格里尼亚和提格雷族人占多数,阿法尔族人在其东南部居多,影响较大。每个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主要语言有提格雷尼亚语、提格雷语。通用英语和阿拉伯语。宗教信仰以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为主,信徒各占一半,另有少数信奉天主教和传统拜物教。

政治

  厄立特里亚独立后,注重政权建设,加紧经济重建,政局保持基本稳定。政府先后于1994年和1997年进行两次内阁改组。1997年厄制宪议会通过了新宪法。1998年2月19日,厄人阵党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九次会议,讨论了人阵党中央委员会提交的关于厄政治、经济形势报告和工作报告。5月,与埃塞俄比亚爆发边界冲突,两国严重军事对峙。此后,政府集中力量处理冲突问题。6月,国民议会召开第十一次会议,讨论厄埃冲突及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会议认为厄埃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埃塞侵犯厄主权、破坏国际公认的边界及其对厄领土的公然入侵。重申危机只能通过和平的、法律的方式来解决;要求勘定边界、通过仲裁解决纠纷、边界地区非军事化、无条件停止敌对行为、开始直接对话。谴责埃塞政府侵犯厄人人权。

宪法

  1993年5月19日,厄立特里亚临时政府发布政令,规定厄将在未来的4年内起草一部保证公民基本权利和政治多元化的宪法,并在4年过渡期后进行立宪政府选举。1994年4月,全国制宪委员会成立。1996年7月,新宪法草案出台。1996年12月,制宪议会成立,1997年5月23日,制宪议会通过新宪法,新宪法正式颁布实施。新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总统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5年;不设总理,总统直接领导内阁;政教分开,宗教平等;民族语言一律平等,不明确国家官方语言。原拟于1998年底进行全国大选,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和国家元首。但大选未按期举行。

人民代表大会

  厄立特里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立法机构,共150人组成,由“人民民主和正义阵线”中央委员会75名成员、60名制宪议会成员及15名厄侨民代表组成。职能是制定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批准预算和选举国家元首。国民议会由全民普选产生,任期5年;议长由任命代表大会议员选举产生,任期5年。1997年1至3月,厄进行了第一次地方议会选举,完成了国家地方政权建设。登记选民的90%参加了投票,最后选出405名议员,其中女议员122人。

全国政治和经济发展委员会

  全国政治和经济发展委员会是由党派联盟组成,负责决策、辅助立法和行政的机构。属于决策机关。

政府

  称为部长会议,由总统和17名政府部长组成,总统任首脑及武装部队总司令,首席部长主持工作。独立后的首届政府成立于1993年6月7日。现政府于1997年上半年组成,主要成员有:全国政治和经济发展委员会主席兼共和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伊萨亚斯·阿费沃基,国防部长兼首席部长塞伯哈特·埃弗利姆(SebhatEphrem),地方政府部长马哈茂德·艾哈迈德·谢里夫(Mahmoud AhmedSherifo),外交部长海尔·沃尔丹塞(Haile Woldensae),财政部长格布勒塞拉西·约瑟夫(GebreselassieYoseph),新闻部长比拉基·格布勒塞拉西(Beraki Gebreselassie),贸易与工业部长阿里·赛义德·阿卜杜拉(AliSaid Abdella),农业部长阿法尼·伯赫(Arefaine Berhe),渔业部长佩特罗斯·所罗门(PetrosSolomon),能源与矿产部长特斯法耶·格布勒塞拉西(TesfaiGebreselassie),土地、水与环境部长伯哈尼·阿布勒赫(Berhane Abrehe),教育部长奥斯曼·萨勒赫(OsmanSaleh),卫生部长萨勒赫·迈基(Saleh Meki),交通与通讯部长萨勒赫·伊德利斯·凯基亚(Salh IdrisKekia),司法部长法齐娅·哈希姆(Foazia Hashim,女),公共工程部长阿布拉哈·阿斯法哈(AbrahaAsfaha),旅游部长艾哈迈德·哈吉·阿里(Ahmed Haj Ali),劳动与社会福利部长奥格贝·阿布拉哈(OgbeAbraha),枢密院长马哈茂德·奥马尔(Mahmoud Omaire)。

行政区划

  全国共有6个区,分别为:南红海区,北红海区,安塞巴区,加什·巴尔卡区,南部区和中部区。

司法机构

  厄独立后,临时政府在适当修改的基础上沿用原埃塞民法、刑法。厄法院分村、县、行政区、高等法院四级。高等法院的判决为终审判决。高等法院设法官18名,全部由总统任命。行政区级法官由高等法院院长提名并由司法部长批准。厄检察机构从属于行政系统,检察总长由总统任命并代表政府工作。目前,厄本国刑法的起草工作已结束,正在起草民法、商法等法典。

枢密院

  枢密院处理国内外的军事外交事务。相当于美国的国务院。枢密院长终身任职。

国家元首

  为共和国总统(The Presidence of Republic State)

政党

  1、厄立特里亚人民民主和正义阵线(People's Front for Democracy &Justice,缩写为PFDJ)简称厄人阵,执政党,惟一合法政党。原名为“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成立于1970年,由从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分裂出去的部分人士组成。1994年在“人阵”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改为现名。现有党员60万人,占全国人口17%。主席伊萨亚斯·阿费沃基。最高领导机构为中央委员会,有75名成员。中央办事机构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有19名成员。

  2、厄立特里亚全国联盟(Eritrean NationalAlliance,缩写为ENA)政府反对派的联合体。1996年12月在苏丹首都喀土穆成立,简称“全国联盟”。该组织主要包括“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伊斯兰救国运动”、“解放全国委员会”等。领导人阿卜杜拉·伊德利斯。“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EritreanLiberation Front,缩写为ELF),全国联盟的主要派别之一。1958年流亡国外的厄立特里亚人哈米德·伊德里斯·阿瓦提在开罗创立了厄立特里亚解放运动,提出“统一民族”、“致力厄独立”和“成立民主政权”等主张。1960年改为现名,并由原来的穆斯林组织转变为民族主义组织,在苏丹、叙利亚等国的支持下开展反对埃塞统治的斗争。1970年,一部分人从该组织中分裂出去,组成现在的执政党。其余部分于1981年后流亡到苏丹境内,现仍在厄邻国和欧洲诸国进行反对现政权活动。1997年,“厄解阵”领导人出访法国、德国等国,寻求国际支持。伊斯兰救国运动(Harakat al Khalas AlIslami,缩写为HKI)原名伊斯兰圣战运动,成立于1988年11月,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其主要活动场所在苏丹。1998年8月,改用现名。现任总书记穆罕默德·阿默尔(MohamedAmer)。

重要人物

  伊萨亚斯·阿费沃基:全国政治和经济发展委员会主席、共和国总统(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人民代表大会议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厄人阵主席。1946年出生于厄中部哈马西恩省的一个小商贩家庭,信仰基督教。1962年中学毕业后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攻读工程学。三年后辍学参加厄解阵。因政策分歧于1969年脱离厄解阵,参与组建厄人阵。1977年当选厄人阵副总书记,1987年任总书记。1991年5月起任厄临时政府总书记,1993年5月22日当选为厄首任总统,1997年连任。懂提格雷尼亚、阿姆哈拉两种民族语言以及阿拉伯、英、法、意、德语。曾于1994年4月访华,1997年4月非正式访华。

历史

  公元2世纪以后,厄立特里亚中央高原地区逐渐成为现今埃塞俄比亚境内阿克苏姆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9世纪,阿克苏姆帝国衰落,这一中心南移。埃塞俄比亚形成国家后,其历代君王始终未放弃对厄立特里亚的统治。

  16世纪,奥斯曼帝国吞并厄立特里亚沿海岛屿,于1557年占领马萨瓦港,后将这一地区交其下属埃及总督统治。

  1869年,意大利殖民主义者在阿萨布取得立足点,出兵马萨瓦,并向内陆扩张。

  1889年,埃塞俄比亚与意大利签订《乌西阿尔条约》,承认意对阿萨布、马萨瓦、克伦、阿斯马拉等占领区的统治。

  1890年,意将各占领区合并为统一的殖民地,命名为“厄立特里亚”。

  1941年,厄立特里亚成为英国托管地。意大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宣布放弃在非洲的所有殖民地,战胜国将厄立特里亚归属问题提交联合国大会讨论。

  1950年12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厄立特里亚作为一个自治体同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允许厄立特里亚有自己的宪法、议会和独立的政府。

  1952年,联邦成立,厄立特里亚组成地方政府。

  1962年,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强制取消联邦制,将厄立特里亚合并为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省。厄立特里亚人民曾长期为厄独立而斗争。

  1958年,逃亡国外的一部分原厄联邦政府官员成立了“厄立特里亚解放运动”。

  1961年后,厄人民先后成立了厄解放阵线(厄解阵)、厄人民解放阵线(厄人阵)等反对埃塞统治的组织,开展争取独立的武装斗争。

  1970年后,厄人阵成为独立解放战争的主力军。

  1991年5月,厄人阵与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并肩作战,推翻门格斯图政权,解放厄全境,成立厄临时政府。随即同埃塞过渡政府达成协议,厄于两年内举行全民公决,决定厄的独立问题。

  1993年4月23~25日,厄举行全民公决,以绝对多数赞成厄独立。同年5月24日,厄立特里亚正式宣告独立。

经济

  厄立特里亚是一个农业国,全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从事农牧业生产。农产品占出口收入的百分之七十。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石油、铜、金、铁、食盐和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也很丰富。主要工业部门有炼油、纺织、食品加工、皮革、玻璃器皿制造、制鞋等。厄的海岸线长达1200公里,海运业较为发达,红海边唯一的深水良港马萨瓦港,以及人工港阿萨布,吞吐量都很大。厄的沿海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很丰富。但由于长期受西方的殖民统治,加上内战、连续不断的干旱和蝗灾影响,厄独立时的国家经济濒临破产。

工矿业

  原埃塞俄比亚工业的1/3集中在厄立特里亚地区,主要有纺织、皮革、制鞋、食品加工、玻璃器皿、酿酒、卷烟、食盐、搪瓷、水泥和印刷等。现有44家国营企业,约700家大小私营企业。由于电力供应不足,机械设备陈旧,缺乏原料和零配件等,开工率仍徘徊在30%左右。厄出口矿产品和石料的开采主要集中在私人手中,政府计划进一步勘探工业用矿和稀有矿藏。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工矿业生产总值为2.6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1%。

农牧渔业

  据非洲发展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1997年农牧渔业生产总值为5400万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3%。农业是厄立特里亚国民经济的支柱。全国有80%的人口从事农牧业。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大麦、高粱、小麦、豆类。主要经济作物有油料籽、芝麻、花生、亚麻、剑麻、棉花、蔬菜和水果。全国现有可耕地320万公顷,已耕地43.9万公顷,占可耕地面积的13.7%。厄立特里亚的畜牧业不发达,农牧业人口中的35%~40%从事畜牧业,主要牲畜有绵羊、山羊、牛和骆驼等。1997年牲畜存栏数:牛150万头,羊500万头,骆驼30万峰,马、骡、驴总计为25万头,家禽250万只。

  沿海渔业资源丰富,但渔业基本停留在浅水捕捞的水平,捕捞的鱼大多制成鱼粉、冻鱼和鱼干出口。

旅游业

  
首都阿斯马拉
厄立特里亚的旅游业历史悠久,也是目前厄立特里亚唯一赚取外汇的服务行业。早在14世纪时就有欧洲旅行家在这一地区游览。阿克苏姆王国的大部分区域在厄立特里亚境内,目前尚存不少遗迹。地形多样,自然景观丰富。阿斯马拉、马萨瓦、阿萨布和达赫拉克群岛为有名的旅游点。但连年战乱,旅游业受到破坏,现在仍处于恢复阶段。1996年来厄立特里亚旅游的人数为41.6万人,比上年增加31%;1997年旅游收入比1996年增加75%。厄立特里亚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高达61.2%,其中旅游业的贡献起重要作用。
财政金融

  厄立特里亚日常开支严重依赖外援和外汇。据厄立特里亚财政部数字,1997年财政收入为20.44亿纳克法,财政支出25.32亿纳克法,赤字4.88亿纳克法。金融机构有厄立特里亚银行(正式成立于1993年)、商业银行(成立于1991年)、住宅和商业银行、开发和投资银行(正式成立于1996年)四家银行。国家保险公司成立于1992年,1997年保险费收入为6?800万纳克法,净利2?100万纳克法。

对外贸易

  主要出口饮料、畜皮、纺织品、皮革制品、鞋、石油等产品。主要进口商品为机械运输设备、汽车、机械、零配件及各种工业制成品,如食品饮料、石油、化工产品等。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字,厄立特里亚1997年的出口总额仅为2.01亿美元,而进口达5.83亿美元,赤字高达3.82亿美元。主要贸易伙伴有埃塞俄比亚、意大利、苏丹、沙特、吉布提、阿联酋、中国、丹麦、德国等。

外国援助

  主要援助国是德国、美国、意大利及一些北欧国家。另外国际组织、中东地区国家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不同程度上向厄提供援助。1996年,获官方发展援助1.57亿美元,其中双边援助1.246亿美元,多边援助0.295亿美元,阿拉伯国家提供290万美元。1992年度欧共体向厄提供7?000万美元的发展援助。另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字,1985~1997年厄立特里亚共接受各种外援1.789亿美元。

人民生活

  厄立特里亚人均收入低下,大多数人月工资在50~2000纳克法之间。至1997年政府已投入12亿埃元用于住房建设,但住房仍十分紧张。水、电、卫生、通讯等设施落后。至1997年10月止,全国共有10家医院,医疗中心61个,医务站164个。医生353人,护士948人。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字,1997年的出生率为38.7‰,死亡率为14.2‰,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51‰。预期寿命为51岁。生育率为每一妇女5.2胎。

交通运输

公路

  境内公路总长4000公里左右,主要有马萨瓦至特瑟内、阿斯马拉至默克莱(埃塞提格雷首府)、阿斯马拉至阿克苏姆三条柏油公路。从独立到1997年的6年时间内,厄立特里亚已投入4.4亿埃元用于公路建设,路况有大幅度改善。1996年有客车1391辆,出租车1197辆,卡车及油罐车6386辆,小轿车14054辆。货运业是私营企业。1994年的货运物资量由上年的283982吨增至489321吨;汽油等燃料的运输量由上年的65429立方米增至117287立方米,增长79%。

铁路

  原来只有306公里的窄轨铁路,由阿斯马拉起,东通马萨瓦,西至阿戈达特,在战争中遭到破坏,而被废弃停用。1994年在马萨瓦修复5公里铁路,开始运行。

航空

  阿斯马拉机场是厄惟一的国际机场,能起降波音757、767及空中客车等大型客机,于1991年8月恢复使用。亚的斯亚贝巴至阿斯马拉每天有两个航班往返。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从亚的斯亚贝巴至伦敦、法兰克福、罗马和吉达往返班机均在阿斯马拉停靠。此外,也门、苏丹、德国航空公司均有定期航班飞阿斯马拉。

港口

  有马萨瓦与阿萨布两个重要港口。马萨瓦港为红海天然良港,拥有6个泊位,可停靠万吨级远洋货轮;1996年货物吞吐量达300万吨,集装箱3.3万个,比1995年增加22%。阿萨布港为人工港,战争时期一度关闭,1991年7月厄立特里亚临时政府加以启用。1994年进港船只411艘,比上年增加29.2%。来港货运量达723?563吨,比上年增长12%,运送旅客1167人次,比上年增长163.8%。自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爆发边界冲突以后,厄立特里亚港口货物吞吐量及收入减少。

军事

  厄立特里亚人民军原为厄立特里亚人阵领导下的武装部队,1976年正式建立。1993年实有兵力9.5万人,独立后分阶段裁减50%~60%,至1996年建成一支兵力为4万人的正规军,正式名称为“厄立特里亚人民军”,总统为武装部队总司令。并开始设立军衔,1997年5月,军队整编工作结束。部队建制为军、师、团、营、连、排、班。现有4个军。分驻全国4个军区。在阿斯马拉近郊驻有7000人的保安部队,其中有炮兵、装甲兵和伞兵。空军现有一个学员大队,有学员50人,教官2人,地勤人员60人。拥有MU-21飞机8架、MU-23飞机2架,另有3架中国Y-12II型客机,1架总统座机。海军约有兵力300人,2艘巡逻艇,主要布防在阿萨布、马萨瓦两港。1998年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边界冲突爆发后,军队人数和装备发生较大变化。

文化教育

  现有中学56所、小学342所,招生人数25万左右,教师6000多名。学制为小学6年,初中2年,高中4年。由于战争的严重破坏,大多数学校缺少合格的教师和教学设备。据非洲发展银行的统计数字,成年人的文盲率1995年为51%,小学入学率1996年为54%,中学入学率为21%。阿斯马拉大学是厄惟一的高等学府,学制4年。

外交

  厄立特里亚奉行和平、不结盟、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主张在和平共处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关系。注重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关系,以争取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积极参与非洲及地区事务,主张发挥地区组织或区域性国家联盟作用。1993年5月,厄加入联合国,6月加入非统组织,9月成为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成员国。1995年厄加入世界银行,1996年6月加入东南非共同市场和优惠贸易区银行。

  同中国关系

  中厄自1993年5月24日建交以来,双边关系稳步顺利发展。1993年5月,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率团出席厄独立庆典,与厄签署两国建交公报、中厄贸易与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伊萨亚斯总统曾于1994年和1997年先后来华进行正式和非正式访问。1998年双边互访的团组主要有:4月,中国政府经贸代表团访厄;5月,厄立特里亚地方政府代表团访华。

  同美国关系

  厄立特里亚所处的地理位置重要,美国重视与厄发展关系;厄亦积极发展与美国的关系。1997年2月和7月,美国中央军区司令先后两次访厄;9月伊萨亚斯总统访问美国;11月,厄国防部长塞伯哈特访美。1998年5月,伊萨亚斯总统访问美国。埃厄冲突爆发后,美国主动进行穿梭调解,并与卢旺达一起提出四点和平建议,未被厄接受。美国随后派出特使多次赴厄调解。

  同埃塞俄比亚关系

  厄立特里亚独立后,与埃塞保持着特殊的友好关系。两国领导人经常保持接触和磋商,互访频繁。厄重视同埃塞的稳定关系与全面合作。1993年两国签订了《友好合作协定》。1997年,厄发行本国货币,停止使用埃塞货币,两国贸易改用美元结算,边民贸易和商品范围受到限制。1998年5月,厄埃在边界争议的巴德梅爆发边界武装冲突,两国关系急剧恶化。6月,在美国等国调解下,厄、埃暂时停止空袭。11月,非统为解决厄埃冲突提出十一点框架协议,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但遭厄拒绝。国际社会调解遂陷僵局,2000年5月,两国再次发生严重武装冲突。

  同苏丹关系

  独立前,厄立特里亚与苏丹关系密切。厄独立后,在苏丹境内的厄反对派在两国边境滋事,厄指责苏丹政府支持厄反对派,向厄输出原教旨主义,两国关系恶化。1994年12月,厄与苏丹断交。1998年,厄同埃塞俄比亚发生边界武装冲突后,厄苏有所接触。11月,在卡塔尔的斡旋下,厄外长和苏外长在卡塔尔会晤,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同吉布提关系

  厄立特里亚在独立之初,与吉布提关系较好。1996年两国发生领土纠纷,1997年两国关系恢复正常。1998年厄埃塞发生边界冲突后,厄吉关系受到影响。11月,在非统厄埃塞争端调解委员会首脑会议期间,厄总统指责吉未持中立立场,应退出调解委员会。18日,吉宣布与厄断绝外交关系。

  同也门关系

  厄立特里亚独立前,也门支持厄立特里亚争取独立的斗争。1995年12月以来,两国在红海大哈尼什、小哈尼什岛屿主权问题上的争端激化,发生武装冲突。1997年,两国开始仲裁解决争端。1998年10月9日,国际法庭作出裁决,将两国有争议的大哈尼什岛等主要岛屿判归也门,厄无条件表示接受裁决结果,并迅即从岛上撤军,将其所占岛屿交还也门。11月4~6日,厄总统伊萨亚斯访问也门,两国关系恢复正常。

  同意大利关系

  厄立特里亚与意大利有传统关系。意是厄主要的贸易伙伴和主要援助国。厄埃塞冲突爆发后,意参与调解,1998年6月12~13日,意副外长访厄,调解厄埃塞两国争端。